左希迎,法学博士(国际政治),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。
Email: zuoxiying@ruc.edu.cn
2010/03-2013/0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,获博士学位
2011/08-2012/08 约翰•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,联合培养
2007/09-2010/0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,硕士研究生
2003/09-2007/07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,获学士学位
国际安全;中国对外安全政策;美国外交政策;亚太地区安全
本科生:当代国际关系;美国对外安全政策
研究生:中国国家安全;战争与和平
[1]《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》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5年版。
[1]《探微美国研究中国安全政策的青年学者》,载《中外关系评论》,2016年第1期,第49-58页。
[2]《亚太联盟转型与美国的双重再保证战略》,载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15年第9期,第59-81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政治学文摘》,2016年第1期]
[3]《承诺难题与美国亚太联盟转型》,载《当代亚太》,2015年第3期,第4-28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5年第10期]
[4]《国际安全研究的新进展:核心议题与研究趋势》,载《教学与研究》,2015年第2期,第89-97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5年第5期;陈岳主编:《国际政治学科地图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6年版]
[5]《美国战略收缩与亚太秩序的未来》,载《当代亚太》,2014年第4期,第4-28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4年第12期;收录:刘鸣主编:《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新趋势:理论分析与战略应对》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6年版]
[6]《反恐时代的美国军事制度改革》,载《国际安全研究》,2014年第4期,第122-141页。
[7]《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战略动员》,载《外交评论》,2014年第2期,第35-54页。[收录:陈志瑞、刘丰主编:《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: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版]
[8]《<1986年国防部改组法>与美国国防部改革》,载《美国研究》,2014年第1期,第63-85页。
[9]《嵌入与冲突:美国军事制度改革的动力与机制》,载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14年第1期,第66-92页。[转载: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编:《上海美国评论》,2015年第1辑]
[10]“Understanding Strategic Behavior: A Preliminary Analytical Framework,”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(with Tang Shiping), Vol.34, No.2 (May 2013), pp. 68-85.
[11]《理解战略行为: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》(第一作者)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2012年第11期,第178-202页。[收录:唐世平、王凯主编:《历史中的战略行为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版]
[12]《新精英集团、制度能力与国家的军事效仿行为》,载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10年第9期,第88-108页。[收录: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、外交学院编:《国际关系研究:新领域与新理论》,北京:世界知识出版社,2011年版]
[13]《新古典现实主义:一个独立的研究纲领?》(第二作者),载《外交评论》,2009年第4期,第127-137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0年第2期;收录:陈志瑞、刘丰主编:《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: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版]
[14]《大国崛起与政治家的责任》,载《国际观察》,2009年第1期,第47-53页。[收录:熊文驰、马骏主编:《大国发展与国际道义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9年版]
[15]《国际政治中的审慎原则:思想源流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》(第一作者),载《外交评论》,2008年第6期,第44-56页。
[16]《层次分析的反思与研究领域的拓展》,载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08年第7期,第62-66页。
[1]《南海仲裁案与南海秩序的未来》,《政策简报》(第7期),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,2016年7月15日。
[2]《国际关系教学如何服务于理论创新和外交实践?》,《国际关系研究》,2016年第2期,第30-33页。
[3]《谁是未来的李侃如、柯庆生?:探微美国研究中国外交的新一代》,载《澎湃新闻》,2015年8月4日。
[4]《革新功能失调的国际秩序》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5年5月13日。
[5]《中美军事交流机制建设:将重点议题制度化》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4年12月10日。[转载: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5年第2期]
[6]《南海波澜再起,中国不再投鼠忌器》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4年06月12日。
[7]《现实主义的退场与返场》,载《国际关系研究》,2014年第3期,第29-31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4年第9期]
[8]《研究美国军政关系的不同理论范式》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3年3月13日。
[9]《南海僵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》,载《社会观察》,2010年第12期,第39-41页。
[10]《国家、体系与地区秩序:评<国家、民族与大国:地区战争与和平的来源>》,载《国际政治科学》,2008年第4期,第120-133页。
[1]“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研究(项目批准号:16XNB007)”,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年度项目面上项目,主持人,在研。
[2] “美国军事战略转变与我国的对策研究(项目批准号:14CGJ022)”,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,主持人,在研。
[3]“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战略动员研究(2008-2013)(项目批准号:14XNF015)”,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启动金项目,主持人,已结项。